论民科

上星期中午没有事情就去电子阅览室上网,在某论坛闲逛,看到一个以前我跟过帖的帖子,那个帖子讨论的是一个几何问题的帖子,没有纯几何做法,所以楼主邀请我和另一个叫 Wilson 的人尝试一下用几何方法解决。显然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用几何画板验证命题的正确性,我自己检验下来这个命题应该是对的,而且楼主已经用代数方法解决了,所以毫无疑问命题是正确的。

接着有一个叫“几何变换”的人(其实就是萧教授,搞奥数的人应该知道)说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还贴了一个图。然后我又贴了一个图说他可能是题目理解错了,他回应说没有理解错。然后就是一堆人在那里讨论到底是错了还是没有错。一帮人坚持“如果举出含有反例的图形就说明这个几何命题是错误的”,而另一帮坚持“命题是正确的,因为已经用代数方法证明了它”,而我则自成一派,不参与他们的争执,虽然我心里暗暗支持后一帮人的观点,但是并不认同他们的说话方式——至少显得很不够积极——这里的积极是指积极地去解决分歧,相反,他们用言语互相攻击,其中我看到的最有建设性的提议是:“既然萧老师和我都坚持自己的判断正确,我们可以采用一个奖励办法吗?这个办法是,如果第一位网友说服你错误,赠送这位网友和我你的书。如果证实你的判断正确,我以两倍价格买你的书赠送这位网友。”

我看到第四页的帖子,有两个人开始分别说对方是民科,并且其中一人说自己是伪民科。我懵了,民科是什么?简短思考之后,我终于把我自己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片断联系起来,并认为民科是指民间科学家。上百度查定义,结果是——民科,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有些置身于科学共同体之中,但从事一些并未列入科研计划的个人兴趣研究课题的人。
生活中我遇到的民科很多(只是以前不知道是民科)。最早的是听一堆人说自己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然后 Tommy Nie 给我发了别人的一篇关于“三等分角”的文章;最近,本班同学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书,书名是《再探量子生物世界》,我们在晚自习的时候,分享着阅读了这本书,顺便靠这本书练了肺活量——笑了一个晚自习。

民科的一大特色: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些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一些。这个也很好解释,因为一些含有术语的问题,直接在字面上就干掉了这些民科。另一特色:民科希望出书,除了《再探量子生物世界》外,我还见过一本《孪生素数猜想》的书,这本是我见过的第一本民科书籍,是一个冶炼钢铁的公司的老总写的——有钱的民科就是好,还能出书搞民科。

我觉得搞理论的民科肯定没有出路,他几乎不可能创造任何有外在形式的社会价值,并且很有可能浪费别人的时间去理解他错误的东西(如果是搞发明创造的,我觉得也不能归为民科,应该归为做家,然而做家,比如搞永动机的同志,还是会创造一定的有外在价值的东西)。典型地,因为民科写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且文章几乎没有逻辑性,如果要反驳他们似乎还是很简单的,但是注意!往往民科又是极其擅长辩论的(毕竟人家是憋了这么多年才憋出来的文章),这下你就彻底完了。这最终导致如今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回避方法,例如:

  1. 余红兵:“同学们,如果以后再有民间科学家找我,就说我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2. 刘华洁:“你这个东西太高深了,看不懂啊。”

就我的观察民科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需求,大多数的民科都是民伪科。我认为民科现象是一种土鳖的心理需求,它表现为一个人极力要表现自己在科学方面的造诣,但却缺乏深厚科学的功底时的一系列行为。这种行为不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因为他们除了试图去向周围的人说明他们的成果以外,还进一步想得到科学家的认可。这类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趣味,也叫做心智的享受”(援引费曼的《科学的价值》)显然,他们搞民科是为了满足他们更大程度上的欲望(最后这句话是根据 Staren 的“满足欲望”理论写出来的)。我只能说,民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么一个事实——拥有强大力量的科学吸引着每一个怀有好奇心的人。大家之所以渴望去驾驭这种强大的力量就像大家都想做皇帝一样——然而聪明的人当了“皇帝”,而另一部分资质不够,就只能搞搞“地方邪教”罢了。

我能理解,不就是要获得心理需求嘛,何必如此复杂呢……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芳华

6 comments

  1. 有一次我也被某位民科缠上而且他大有将毕生功力传给我的趋势……还好赶紧逃了~~很汗~~~

Leave a Reply to Stare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