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论

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参加过一场辩论,那是我高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辩论,当时我是二辩,然后第一次站起来是攻辩提问的时候,第二次站起来是攻辩回答的时候,第三次站起来是退场的时候……而我再次站起来的时候地点却转换到了北大。来到北大,参加了一次院内的辩论赛,当时惜败给了 4 班,其实也就是败给林茜罢了。后来被召唤进了院辩论队,当时辩论队正好不多不少四个人,毁灭了学长组两个队对辩的愿望。我随后比了两次新生杯,第一次对物理,第二次对哲学,做的都是四辩。因为每次准备都要到临晨一二点,所以我之后就放弃了。虽说放弃了,但还是很关注的。半决赛对生命科学学院那场我去看了,我看到的是成长,一个正在壮大的数院辩论队。其实仔细想想辩论带给我的是什么?邓学长说,儒辩是我们的风格,而不是雄辩。而在辩论准备的时候,我们大部分讨论的时间会更客观更理性地去分析辩题,在与学长学姐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这个平时不关注国家大事的人长长见识。虽然昨天我们院辩论队在最后的决赛止住了通往冠军之路的脚步,但是我想我们已经重新书写了数院的历史,这已经足够了,足够了。

最近看 Jason 写文章很喜欢来个附,而且一般附的字数超过文章字数,所以我也来附一个长的:《数院辩论二度入主阳光大厅 铩羽而归新生杯赛虽败犹荣》

时间坐标定格在 2007 年 11 月 18 日晚 8 时 20 分。空间坐标定格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这是数院辩论队第二次跨入这个恢弘的辩论场,却也是第二次铩羽而归。但是,这里见证的是我们的辉煌。我们在这里撒下汗水播下种子,虽然没有看到花开没有看到结果,但是我们没有留下遗憾没有留下懊恼。我们依然欢喜着微笑着,因为,这是我们的光荣日。

这是数院的光荣日,历史在这一刻被改写——数院辩论队终于一路凯歌闯到最后,终于出现在英杰交流中心的决赛赛场上——那是老辩手在院内的新生辩论赛中对这些还很稚嫩的孩子的期盼。这个晚上,他们已然不再稚嫩,他们或镇定自若地指点江山,或激情澎湃地激扬文字。灯光挡不住他们身上无处不在的光芒——这些从一场场比赛中磨砺出来的光芒,将伴随着数院辩论队继续成长。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一辩张雪珊,二辩张吉源,三辩许子辰,四辩李亮:他们是决赛场的主角。参加“新生杯”前两场比赛的姜子麟:记住这支队伍有五个人。辩论队指导邓杨,辩论队老成员孙启明、汪小琳、李明、朱煦雯、张原、王鹏:他们辅导新辩手不遗余力。辩论队领队陈建羽:他给辩手们提供了最好的后勤保障。

还有很多很多数院人的名字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他们和辩手们一起,一路艰辛一路歌,从十月走到十一月,从 1560 走到英杰。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地方,他们的呐喊发自于每一个我们听得到听不到的角落。

让我们再细细搜寻聚光灯下交叠的影子——身姿挺拔;让我们再静静聆听麦克风里扬出的声响——掷地有声。我们会回味这一条亚军之路,体味那些我们的为了欢欣而受的苦痛,和从苦痛中得到的欢欣。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芳华

3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